自從合資自主啟辰發(fā)布了低價車一來,業(yè)內的反響聲可謂是一波勝似一波。這不僅僅是因為,合資自主由于懷揣著兩大身份,很容易在外來品牌與自主品牌的競爭中找到立足點;同樣還在于,合資自主大多都是外來產品的變體,甚至是過時車型的中國是改造,自然就會出現成本上可上、可下的空間巨大。為此,啟辰能夠祭出價格牌來沖擊自主汽車在市場的走勢也就自然而然了。
這一次,啟辰能夠以超低價格率先打響自主層面的價格戰(zhàn),可謂是來頭不小。一方面價格已下探到四萬元以下空間,這無疑會對感性消費明顯的消費者有著難以想象的吸引力;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,合資自主正是基于“腳踏兩條船”的特殊身份,才更迫不及待想對自主汽車取而代之,這樣就使得市場的分化正在不以人們的意志開始形成。而這樣的分化,不僅會使純正的自主汽車受到影響,同時也會給外來制造最終掃清國內市場上的障礙,確實有著一舉兩得的益處。
為何說合資自主打價格牌是危險信號
對于合資自主來說,能夠在不經意間一下子打出了價格牌,而且這個價格又明顯的具有殺傷力,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合資制造對自主汽車要痛下殺手的可能性。一來合資企業(yè)憑借自身的技術基礎與財力雄厚,很容易調集過時技術與品牌直接以價格戰(zhàn)的方式打壓自主汽車;二來由于合資自主仍被劃入到自主范疇,也很容易將來自政府的補貼收入囊中,這樣,合資自主自然就具有了巨大的得天獨厚優(yōu)勢,他們一但在價格問題上敢于放開,自然就會讓自主汽車明顯處在競爭的弱勢地位。
按理說,對于企業(yè)自主定價本該是企業(yè)合理的行為。但就是由于合資自主的特殊身份以及在國內的身份不同尋常,這就需要對合資自主的管理,要區(qū)別與合資產品與自主產品。如果僅在名稱上就給予相應的保障的話,不僅不能夠有機的限制外來產品的無序擴張,特別是過時技術的擴張;而且還會給自主企業(yè)以及消費者帶來難以想象的壓力。像對于自主品牌來講,一經合資自主打出價格牌,明顯的就會看到自主車的應對能力有限,這就在很多方面人為的將自主汽車推到被動的地步。由此就不難看出,政府對合資自主的管理,更需要在相應的新技術創(chuàng)新以及享受國家優(yōu)惠方面,加以更嚴格的管理與要求,這才是讓合資自主能造福市場的關鍵。
為何不能被合資自主的價格忽悠所迷惑
合資自主一旦有意的放松價格,就自然會給國內市場帶來的非常大的沖擊,這確實是值得商榷的問題同樣,也需要意識到,合資自主的胃口絕不僅僅是打壓自主汽車這一塊,更多的還在于合資自主的目標一瞄準了新能源汽車的拓展,這恐怕才是更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。特別是,東風日產代言人任勇先生對啟辰發(fā)展合資自主新能源車的規(guī)劃,一下子就將對新能源汽車的引領要收入囊中,這就更應該讓業(yè)界對合資自主新能源車的覬覦有所警覺,這恐怕才是不能簡單看合資自主低價的主要原因。
可以看得出來,啟辰這樣的合資自主車企,不搞新能源則以、一旦要搞新能源汽車就要爭當引領者,這顯然是與他們厚實的基礎密不可分的。就像發(fā)言人所說的那樣,啟辰新能源汽車“晨風”九月份才上市,就已經向市場預定了要獨占電動車領先者的位置。盡管,這樣的大話也似曾聽到過,但能夠在未上市的情況下就要夸如此的海口,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企業(yè)應對新能難策略已經駕輕就熟。就拿晨風車型來說,可以說與日產的聆風如出一轍的產品,如果說有什么不同的話,那就是除了擁有聆風的外型以外,其他都可以以做減法的方式拿來使用。無論是內飾模具的簡單、還是主要應用件的改造,都體現了晨風主動將配置的一面。難怪發(fā)言人要信誓旦旦的準備好了領先電動車,其原因就在于聆風的中國式再現先!而要想在新能源汽車上處于領先地位,一個簡單的晨風品牌顯然是不夠的,或許,啟辰更有對低端新能源車的各種辦法,這樣一來,要實現在國內純電動車領先、似乎才有可能。
客觀地講,啟辰能夠使出價格與新能源產品兩大殺手锏,顯然也是與他們充分了解國內市場和相應準入標準較低密不可分的。可能是由于國內標準過低以及管理易被鉆營的原因,或許會讓一些合資自主得到更多的可乘之機。但考慮到國內汽車發(fā)展的各方面需求,更應該不斷的提升合資自主的準入標準,這才是對市場負責任的表現。否則,在合資自主可以隨意享受合資技術、隨意享受到國家對自主汽車福利的情況下,豈不是真正成全了外來車企了嗎?。P凰汽車特約評論員/凌然)
(責任編輯:郭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