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一個職業(yè)經理人來說,600天夠做些什么?
對,就是600天!或者說是20個月。興許有“轉會”效率極高的,在600天內已經再次完成一個“華麗轉身”,開始“二次創(chuàng)業(yè)”;更有甚者可以完成從A家,轉B家,再到C家的“三級跳”……
然而,從全球高檔車領先品牌——寶馬轉投而來的德國人戴雷,自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的600天時間里,一門心思,讓英菲尼迪在中國高檔車市場風生水起:
作為英菲尼迪全球第二大市場,2014年,中國市場銷量首次突破3萬輛大關,達30046輛;同比增長76%,位列所有高檔車品牌第一;占英菲尼迪全球總銷量的16%,占中國高檔車市場份額由戴雷接任前的0.7%,上漲到2014年底的2%。
第三方機構調查顯示,自2013年1季度至2014年年底,英菲尼迪無提示品牌知名度增長超過3成,美譽度提升接近翻番。
到2014年底,英菲尼迪經銷商數量已達85家,其中,2014年增加近20家。
對戴雷,對英菲尼迪,媒體和業(yè)界的報道和評價很多,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以時間為軸線,擷取幾個比較典型的瞬間,和大家一道看一看,在過去的600天時間里,戴雷和英菲尼迪在中國高檔車市場都做了些什么?也為中國汽車業(yè)界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案例——一個職業(yè)經理人是怎樣經營一個高檔車品牌的。
今天,我們就來看一看,在接手一個較為弱勢的高檔車品牌后,戴雷是如何運作的。我們例舉一大一小兩件事,還有事件發(fā)生的背景及主人公的感悟或中國經濟網汽車當時的報道。
開啟“Q紀元”

“整裝前行,英菲尼迪開啟Q紀元”現(xiàn)場
2013年8月29日晚,以“整裝前行,英菲尼迪開啟Q紀元”為主題,成都車展英菲尼迪之夜活動盛大舉行。英菲尼迪中國總經理戴雷博士和英菲尼迪執(zhí)行設計總監(jiān)阿方索,全面展示了英菲尼迪的發(fā)展愿景和戰(zhàn)略方向。這也是戴雷轉投英菲尼迪后首次在大型場合亮相,令現(xiàn)場嘉賓和媒體感受到英菲尼迪與眾不同的品牌魅力。
所謂“開啟‘Q紀元’”,是指英菲尼迪采用全新車型命名體系:以字母“Q”作為轎車、轎跑車和敞篷車型系列的命名前綴;以字母“QX”作為SUV車型的命名前綴。在Q或QX之后再以一個兩位數字來劃分車型的級別!坝⒎颇岬弦蔀橹髁骱廊A汽車陣營中的重要成員”,戴雷明確提出:“作為達成這個目標的重要戰(zhàn)略之一,就是推出英菲尼迪產品全新命名體系,發(fā)起產品攻勢并強化產品定位,讓更多消費者了解并選擇英菲尼迪!
背景與感悟:2012年,英菲尼迪在華銷量僅為1.6萬輛,同比下滑16%。因此,對于戴雷轉投英菲尼迪,很令人費解甚至是不被看好。但是,在成都車展上的大手筆、大場面亮相,讓人們看到戴雷堅定的決心,也令對面展臺的另一日系高檔車品牌不寒而栗。
直到一年以后,戴雷才對媒體敞開心扉:
剛接手英菲尼迪,就遇到很多棘手的事情。面對一場非常嚴重的危機,經銷商信心受挫,對品牌的前景和策略有擔憂,有迷惑,這就會極大影響投資者。
面對極大的挑戰(zhàn),怎么去重拾他們的信心?我為此下了很多功夫,一層一層溝通,激勵他們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。同時也采取一些實際措施去輔助他們,有效地去改變困境。通過一步步的改善,銷量出現(xiàn)了回暖,并實現(xiàn)了連續(xù)8個月的持續(xù)增長。
我認為,面對市場的起伏和波動,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(tài),說白了,什么時候,什么際遇,信心都是必須的。因為一個豪華品牌經營者,不能對自己的產品動搖,信心沒有了,就會讓局面混亂。
庫存與銷量
英菲尼迪中國總經理戴雷博士首次向媒體通報銷量數據
2013年10月23日,英菲尼迪中國發(fā)布:當年1~9月,英菲尼迪在中國市場累計銷售10880輛汽車。其中,9月的銷量為1827輛;而5~9月,英菲尼迪累計銷量同比增長57%。
英菲尼迪中國總經理戴雷博士介紹說,去年下半年,我們遇到“中日關系”問題所帶來的挑戰(zhàn),銷量大幅下降。經銷商的庫存花了很長時間才被消化,今年上半年大部分時間是在消化去年的庫存,現(xiàn)在老庫存已經回“零”。戴雷表示,我們現(xiàn)在已經完全從去年的危機中恢復,而且這幾個月的銷量都在增長。英菲尼迪要真正在全球成功,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在中國取得良好發(fā)展。
當天發(fā)布的數據支撐了戴雷的說法,5~9月,英菲尼迪在中國市場的月銷量分別是1141輛、1408輛、1470輛、1522輛和1827輛,呈逐月遞增態(tài)勢。
背景與報道:對于“庫存”,戴雷只用三兩句話輕松帶過,但后來有報道稱:“在去年(2013年)戴雷接手時,經銷商的庫存一度高達10至12個月”。至此,人們也許才知道,600天前,戴雷在英菲尼迪打開局面有多難!
此外,由于數量較小等原因,“德系三強”以外的高檔車品牌囧于及時發(fā)布銷量信息,更有個別雷人的日系品牌視營銷數據如同兒戲,多年以來都是和媒體“打啞謎”,需要猜測、需要推算、需要“揭秘”,給行業(yè)統(tǒng)計和分析造成很大困難,也給人留下虛以委蛇、不負責任的品牌形象。相反,英菲尼迪的銷售數據也沒有多么“高大上”,甚至一年的銷量也不及寶馬一個月的銷量,但戴雷此舉以更開放、更透明、更職業(yè)的心態(tài),贏得業(yè)界和媒體的尊重與好評,給英菲尼迪品牌增色不少。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及時作了如下報道:
這是英菲尼迪首次發(fā)布中國市場月度銷售業(yè)績,“銷量、產品和網絡建設等信息,是每個廠商都應該分享給大家的”,戴雷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說。與奧迪、寶馬等強勢高檔車品牌相比,英菲尼迪等高檔車品牌之前尚未形成定期發(fā)布月度銷量的“習慣”。(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宇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