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所崇尚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處世之道,同樣適用于汽車企業(yè)之間的競爭:自己不愿承受的“黑公關”,也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。在編輯部同仁的鼓動下,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的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記者,嘗試用哲學的視角觀察車市。本期《躍躍哲談》與您一同探討,“黑公關”事件對于汽車行業(yè)的負面影響。
上周,吉利汽車與上汽榮威之間的一場“口水戰(zhàn)”引發(fā)業(yè)界關注。事情源于上汽榮威某4S店內的宣傳海報將吉利描述為:“起步于冰箱零配件,雖經過多年發(fā)展,整體供應商體系仍停留在農村作坊體系”。對此,吉利集團副總裁楊學良憤怒地在社交媒體上回應:“這是妖言惑眾,惡毒攻擊! 他們有啥證據(jù)表明吉利的供應商還是造電冰箱時期的,是手工作坊,怎么就見不得別人好呢?”

吉利集團副總裁楊學良在社交媒體上的回應
但隨后不久,楊學良刪除了上述回應。對于4S店海報上的宣傳內容,上汽榮威方面則表示:“該事件為網友投稿,其他信息不明。目前為止,這個事件真實性無法確定”。在不少業(yè)內人士看來,兩大自主品牌之間的這場“抹黑風波”又將不了了之。
由此,不免讓人聯(lián)想起不久前另一件自主品牌之間的“黑公關”事件。去年10月18日,一張“吉利汽車公關分群5”聊天記錄的微信截圖流傳于網絡,截圖中顯示的是某“吉利公關部經理”指導群成員對網絡文章進行評論的操作細節(jié),以達到“吹吉利,黑國產(主要以長城為目標)”。截圖一出,涉事其中的吉利和長城都“坐不住了”。
一張“吉利汽車公關分群5”聊天記錄的微信截圖
當天夜里,吉利汽車發(fā)布公告對“黑公關”行為予以否認,并“對冒用‘吉利汽車公關經理’名義捏造散布上述虛假行為進行嚴厲譴責”。兩小時后,長城跟進一條聲明稱,“長期以來,長城汽車遭遇了持續(xù)、大量的惡意攻擊和抹黑”,并不點名的稱“某品牌擁有海量水軍是不爭的事實。專門抹黑所有自主品牌,粉飾自己,表里不一”。隔天(10月19日),又一家自主品牌——奇瑞汽車,火速聲援長城汽車,稱自己“長期備受‘黑公關’的惡意抹黑”。十天后(10月29日),反“黑公關”隊伍進一步擴大,長城汽車、奇瑞汽車、比亞迪汽車、東風風神、華晨汽車、陸風汽車、寶沃汽車、東南汽車等8家自主品牌共同發(fā)起成立“中國汽車行業(yè)自律聯(lián)盟”,“組團兒”向黑公關宣戰(zhàn)。
多家自主品牌的統(tǒng)一行動,將長期潛伏于品牌競爭背后的“黑公關”與“網絡水軍”昭告天下。據(jù)透露,某些汽車品牌通過“雇傭”大量網絡水軍及不良媒體,發(fā)布煽動性文章、虛假信息以及過激言論等,以達到整垮競品的目的。
這種損人利己的不光彩行為,讓不少自主品牌飽受摧殘。去年9月,陸風汽車一位高管就曾公開揭露“一個熱門的中國品牌”,“多年來一直大肆雇傭網絡水軍,365天不間斷攻擊其他中國品牌,兩個長字頭和一個B字頭品牌是打擊重點”。比亞迪汽車更是在去年7月“向社會各界懸賞收集‘黑公關’線索(包括往來郵件、微信截圖、商業(yè)合同等)”,表示將“給予提供者五萬元至一百萬元不等的獎勵”。
陸風汽車某高管的回應
在這里,我們也想起一句哲人哲語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說這話的恰恰是2000多年前的孔子,他老人家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崇尚:自己不愿承受的事情,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。這一為人處世之道,同樣適用于企業(yè)之間的競爭。以汽車行業(yè)為例,如果各品牌之間不再通過產品、技術、營銷、服務等常規(guī)手段取悅于最終客戶,而是依仗惡意貶低競爭對手這一低級、甚至違法的行為,那么長此以往,汽車行業(yè)必將陷入“互黑”的惡性循環(huán)中,而這條“互黑生態(tài)鏈”也終將傷及自身。
與“不能做什么”相呼應,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還給出了“應當做什么”的建議: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”。即:自己想成事立身,也讓別人成事立身;自己想人生順達,也讓別人事業(yè)順達。其實,就汽車行業(yè)而言,這樣的例子并不缺乏,比如同為德系高檔車品牌,奔馳、寶馬和奧迪“相愛相殺”多年,互致敬意遠多于惡意詆毀,在提升自家品牌影響力、產品競爭力的同時,做強做大了德國的汽車工業(yè),我們的自主品牌在努力學習人家技術的同時,是不是也應該把這些也學習一下!(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躍躍)
相關閱讀:
躍躍哲談:欲速不達,新勢力造車應處理好快與慢關系
躍躍哲談:禍兮福兮,危機意識成就今日長城汽車
躍躍哲談:"符號價值"透支信心,新能源車消費將回歸理性
躍躍哲談:“道德法則”驅使,蔡澈力推smart合資
躍躍哲談:自律即自由,車市強者自覺走出“舒適區(qū)”
躍躍哲談:強者恒強,2019車市將凸顯“馬太效應”